水经注卷二漓水大夏河流域考略

B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

刘满认为依《水经注》所记,凤林山和凤林川位于研川水流入黄河之后,在漓水流入黄河之前,正当两条水流入黄河的河口之间。已知研川水是积石山县境黄河的支流银川河,漓水为今黄河支流大夏河,因此凤林川就是这两条河入河口间的河谷盆地,这里河谷宽阔,黄河流经其中。凤林山就在这两条河入河口之间的黄河南岸,或者说就在原唵哥集和原莲花城之间的黄河南岸,其地大致就在今临夏县莲化乡境内[1]。但从百度地图鸟瞰古凤林川北部已多为刘家峡水库所湮。

凤林山,刘满援引《甘肃省临夏县地名资料汇编》莲花公社(今莲花乡)概况的相关记载:“社境西南有五女山,因山有五峰,故名。山上有公社属林场一所,营林面积二千九百八十亩。地势高峻,绿树成林,登高北望,刘家峡水库碧波万顷,尽收眼底,常有游人游览。五女山有五座山峰,海拔2,l47米,位于今莲花乡西南、银川河东岸,北临刘家峡水库。在刘家峡水库建成蓄水前后,五女山是这里惟一面对黄河的高山,是今莲花乡滨河地带惟一的高山”认为“五峦俱峙”的凤林山即今莲花乡境内的五女山[2]。

河水又东,与漓水合,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中迳消铜城西。又东北迳列河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水出西北溪,东北流,迳列城北,右入漓水,城居二水之会也。

漓水,即今黄河支流大夏河。

消铜城,佐藤长推测下哈家河流经的仁多麻寺所在地是消铜城,但尚缺乏相关的考古发掘报告支撑。

列河城,具体位置不详,佐藤长认为《水经注抄》把列河城拟定为《通鉴》(卷一一九)上的列浑城,把列河城拟定为《通鉴》(卷一一九)上的列浑城是错误的。

漓水又北,迳可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东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迳黑城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

佐腾长从可石孤的发音判断认为可石孤城当在哈家伊格尔宁寺所在地,佐腾指出因为下哈家流经该寺以北,所以考虑其北方对岸就是可家伊格尔城(可石孤城),可石孤是西戎名称,与现在可石近旁游牧的哈家族名字相一致,可石孤即可家伊格尔,意为这一部族的帐篷地或集聚地,河流的方向在此几乎是由东而西与“又北”的说明一致[3]。

按注文“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迳黑城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比对甘肃省地图;颇疑黑城即夏河县甘加乡东的八角城古城。(八角城位于夏河县甘加滩东部央曲河和央拉河交汇的台地上,海拔米。城西是广阔的甘加草原,海拔米的达里加山位于城池正北。中国古代的城池,大多是正方形。而八角城的形状十分独特,为空心十字形,有八个角。整个城垣由土和沙石分层夯筑而成,高6—13米,城墙底宽11—13米,包括内城和外郭两层城墙。内城周长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内城空心十字的八角突出,每个角的外侧被截成缓和的钝角,形成了16个外角和20个面。每个外角上建有突出的马面,或称墩台,所有城墙之下都处在墩台上守兵的弓弩射程之内。内城北侧依山无门,只在南面开设城门,东西两侧各置一“S”形的弯曲夹道,仅容得下单骑通过,手持长矛的士兵也只能竖起武器方能进入。城墙外围挖有护城壕,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郭,南门外建有外城。内城和外郭之间由护城河隔开,从城北引央拉河水从东西两侧环绕全城,在城南汇合流入央曲河[4]。)

图表1不同于中国大部分的方形城墙,八角古城的城墙是十字形的。这样的城墙之下,所有地方都在城墙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内,在防御上没有死角。这种设计证明了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5]。

黑城溪水,若黑城为八角古城则黑城溪水当为央曲河。

漓水又东北,迳榆城东,榆城溪水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峡,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东北迳黑城东,东北注之榆溪。又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

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险绝,对岸若门,故峡得阙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谓是山之关塞也。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水又东北,皋兰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

佐腾长认为石门口在下哈家河河口以南,洒宿马附近……《水经注》把特隆寺以上的桑曲称皋兰山水做为支流对待,而把发源于特隆寺东南仁多麻寺附近在特隆寺汇合桑曲的一大支流当做漓水主流;这大概是郦道元没有掌握关于桑曲有一个长大上游这一情况,而把来自仁多麻寺方面的支流误以为主流了[6]。

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枝津东注焉。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

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顺砾。阚骃曰: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今漓水迳其南,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应劭曰:白石山在东。罗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

白石县故城,冯绳武在《河州政区城关考》一文中认为:白石汉城位置,可能是扫帚沟南古城山北麓的小古城,“图集”注记也在此,而图表”注记在非农区的拉卜楞,欠妥[7]。但这一论证与注文“今漓水迳其南,而不出其北也”的方位描述相悖,故白石县故城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漓水又东,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东南流迳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

罕开南溪水,佐腾长认为是河口在天树底村对岸的无名小河;广大阪就是大力加高原[8]。

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金纽大岭北,又东北,迳一故城南,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南水,乱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城北,又东绝罕幵溪,又东迳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

枹罕,学界多认为秦代的枹罕故城在今临夏市西南20公里的双城;哪里不仅出土有汉瓦片,而且有秦瓦及菱形纹战国瓦片,证明《元和郡县志》河州枹罕县下‘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的记载是可靠的[9]。

但亦有学者认为汉枹罕县治所后来则迁徙到了今临夏县新集乡古城。马效融在《河州史话》中认为:“汉代分置新县时,以原枹罕县滨白石河,改称白石县(在双城小古城,一说在麻当,王莽更日顺砾),把枹罕县移到今临夏县新集乡古城地方。这里有城池遗址,呈方形,每边长米左右,四面各有城门遗迹。”[马效融:《河州史话》,载《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第11页]

河水又迳左南城南。《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

刘满、关楠楠等认为陶保廉、邓隆、冯国瑞、赵仁魁、康玲、刘满诸先生关于左南城(左南津)位置的考订是正确的,左南城(左南津)应该位于漓水(今大夏水)人河口以东、洮水入河口以西,永靖县原白塔寺川;左南桥则位于永靖县原白塔寺西、红崖子村西北的黄河上[10]。

大河又东,迳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

赤岸与飞桥,刘满、关楠楠在《左南城位置考辨》一文中对赤岸作了较为周祥的论证:“赤岸是一片红色的山地,西起左南城南的黄河南岸,东到飞桥所在地南的河夹岸;飞桥所在的河夹岸,是两岸山岩陡峭、中间是狭窄高深的黄河峡谷,飞桥就建在河夹岸的高山之巅。这是飞桥所在地河夹岸的地形特征”;因为河夹岸的这一地形特征,飞桥才能自古及今是黄河上最高的桥梁;赤岸是黄河南的红色的山崖,这是赤岸一地的景观特征;左南城位于平坦的黄河河川地上,它的南面是赤岸,它与飞桥的距离是15里[11]”。

图表2赤岸乞伏飞桥遗址处(摘自网络)

大墩城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墩村北1.1公里长方形,南北米,东西宽米,墙黄土夯筑,基宽4米,顶宽2米,残高10米,夯层厚15-20厘米。西墙辟门

[1]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二)》,《敦煌学辑刊》,年第4期,第页

[2]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二)》,《敦煌学辑刊》,年第4期,第页

[3]佐腾长(著),梁今知(译):《大夏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察——以水经注的记述为中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28-36

[4]宋晖:《八角古城--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城池》,《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1期,

[5]宋晖:《八角古城--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城池》,《中国国家地理》,年第11期,

[6]佐腾长(著),梁今知(译):《大夏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察——以水经注的记述为中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28-36

[7]冯绳武:《河州政区城关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18)1,第页

[8]佐腾长(著),梁今知(译):《大夏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察——以水经注的记述为中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28-36

[9]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第——页。

[10]刘满、关楠楠:《左南城位置考辨》,《敦煌学辑刊》,年第11期,第12页

[11]刘满、关楠楠:《左南城位置考辨》,《敦煌学辑刊》,年第11期,第11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