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天下奇观——炳灵丹霞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汇处,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高峡平湖,出现了一片塞上江南的风光,它兼有西北的雄浑和江南的柔美,这种景观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漫漫的黄沙,悠远的驼铃,这种对西北的印象。峰丛、峡谷吸引着探索者的目光,这就是炳灵丹霞地貌,包括石林、峰丛、峡谷、红色地层等地质地貌景观。
炳灵丹霞属于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群峰从中,屹立在黄河北岸,平均海拔米,面积26.64平方公里。属于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垩世(距今1.2-1.44亿年)紫红色细砂岩堆积而成的丹霞地貌,保存了大量的造山带构造珍贵的地质遗迹,发育峡谷、石柱、峰林、丹山赤壁、天然蚀刻象形和造型,形成了雄壮的丹霞地貌景观。
早在三千年前的地理文献《禹贡》就有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意指大禹疏导黄河就是从炳灵石林段开始的。至一千四百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道:“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壁,举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唐朝名将李靖于贞观年间在此题留下了“天下第一奇观”的墨宝。
炳灵丹霞坐落在炳灵寺方圆30平方公里的千山万水之间。这里千峰壁立,万壑纵横,峰峰象形,岩岩成景。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宫殿,有的像群驼行进,有的像西域的僧人,似一座浩瀚的天然雕塑馆,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炳灵石林主要由大沙沟、静宁沟、大寺沟和马龙沟四条大的沟谷组成。上百条支沟,沟沟纵横交错,曲折蜿蜒,深幽莫测。奇形怪状的高山峡谷、石柱、石峰、崖壁、洞穴等天然蚀刻像形造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峰下流水潺潺,峰上绿草茵茵,历代佛家石窟及庙宇保存完好,它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既是一座地学科研和科普教育的天然实验室,又是一个不可复得的旅游胜地。
自冯景兰等()命名粤北红层为“丹霞层”,后来正式命名为“丹霞地貌”。对于丹霞地貌的分布、基本特征、成因机制、盆地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九十多年的历史。研究认为,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生代至新近纪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的丹崖赤壁及方山、石墙、石柱、峡谷、洞穴等地形的统称。地壳抬升、断裂切割、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和化学溶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红层地貌和景观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炳灵丹霞也不例外,大约距今2.52~0.66亿年以来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在距今~万年的地壳运动中隆升并产生垂直断裂,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落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以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组合。在垂直节理发育密集的地区,一些“岩核”和“岩髓”便脱颖而出,拔地而起,成为孤峰突兀,峥嵘非凡的石峰、石柱和石林,以炳灵石林中的姊妹峰、独山、宝塔山等诸峰为代表。在节理稀疏的地带,岩石破坏不强烈,被保存下来的是方山或“城堡”一样的巨型岩块,“禹王山”、“万笏朝天”等就是典型代表。
来源:临夏地质公园
原标题:《高原史书地质瑰宝——黄河岸边的天下奇观炳灵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