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在永靖,流传着一种古老、神秘,却人尽皆知的艺术形式——傩舞!
傩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傩舞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礼》中也有关于傩舞的明文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其渊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等有关,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自秦汉至唐宋一路沿袭下来,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已发展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
傩舞伴奏形式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器,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舞傩时,表演者身段灵巧,跳跃、翻滚变化自如,同时配合各种身法、脚法及步法,其动作粗犷而又洒脱、有板有眼。
一朵艳丽的艺术奇葩
永靖,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北部,西与青海省接壤,东北与兰州紧密相连,有着丰富多彩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等古文化遗迹,是黄河上游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数千年来,这里游牧与农耕文化碰撞、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使地域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永靖傩舞戏正是这块古老土地,分蘖滋生出的一朵芬芳艳丽的艺术奇葩。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永靖傩舞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同时,永靖傩舞戏特征突出,学术研究价值较高,集歌舞及戏剧的特征于一身,显得古朴生动,对于研究古典戏剧、民族民间歌舞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研究黄河中上游民俗、民族文化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活化石。年,永靖傩舞戏被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永靖县“甘肃傩舞之乡”称号。年,永靖傩舞傩戏被国家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靖傩舞戏民间又称“七月跳会”,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俗舞蹈,每年农历七月廿一至廿四进行表演,目前主要流传于永靖县杨塔、王台、红泉等乡镇。据明《河州志》记载和永靖民间传说,每当丰收年景,这里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永靖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六十多人组成。傩舞中的面具(脸子)是傩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刘备、关羽、张飞、老虎、牛、马等24面,角色大多为神话和历史人物中勇猛善战的将军和力士,后来又增添了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世俗生活的内容以提高民众的观赏兴趣,其表演剧目丰富,形式多样。傩舞从演出的内容可分为歌舞型、戏剧型、杂耍型三种。当地民谚:“松树湾的《武将》、胜利村的《杀虎将》、三角庙的《独戏》、果园四庙的《四不像》。”说的就是各村傩舞表演的代表作。
潘树录从小结缘傩舞
近日,记者沿着新硬化的水泥路来到永靖傩舞最活跃的杨塔乡胜利村,村口一座书有“中国傩舞之乡”的高大仿古牌坊门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村内有一处傩舞广场,广场边上除了木刻的傩舞面具,还建有“傩舞展览馆”,傩文化氛围浓厚。胜利村傩舞第二代传承人、73岁的潘树录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说自己与傩舞戏的缘分要从小时候说起:“以前,每年农历七月庄稼收获之后,村里都会表演傩舞戏,那时凡有傩舞表演,我都会追前跟后地去观看。”潘树录告诉记者。
那时,手持火焰旗、头戴红缨帽的“会首”,手舞大刀、雄壮威武的“武将”,桃红花色、柔声细气的“娘子”,幽默风趣、憨态可掬的“庄稼佬”……这些角色鲜明的形象在潘树录幼小的心中播撒了最初的傩舞种子。看着鼓手手中的鼓槌一次一次有力地敲响羊皮鼓,潘树录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跃跃欲试,并在心中悄悄产生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鼓手。
改革开放后,华夏大地迎来了亘古未有的好年景,胜利村也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潘树录不失时机地拜同宗兄长、胜利村傩舞第一代传承人潘树玉为师,勤奋学习傩舞表演。潘树录不仅是一个天生的好鼓手,而且聪颖好学、反应灵敏,每一个鼓点都能敲在“刃子”上,使鼓声和舞者的动作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一时间,他成了胜利村傩舞队的“总指挥”。
“中国傩舞之乡”落户永靖
年6月,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在江西南昌举行,胜利村傩舞队应邀参加,潘树录为该村表演剧目《杀虎将》击鼓。“那是我们傩舞队很多人第一次出远门,而且参加演出的都是国内外的傩舞高手,大家心中七上八下的,怕演不好,给家乡丢脸。”潘树录说道。
锣鼓响起来,傩戏舞起来。胜利村傩舞队的《杀虎将》带着大西北泥土的芳香,出现在大都市豪华的舞台上。那一晚,潘树录的鼓声格外响亮,跟傩舞表演配合得也分外默契。他们原汁原味、古朴洒脱的表演使评委们耳目一新,在场上观众掌声齐鸣。最终,胜利村傩舞队荣获“展演银奖”。
年9月,胜利村傩舞队又参加了“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他们再一次表演了最拿手的看家剧目《杀虎将》,同样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热捧。“在那次展演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同意在永靖县建立‘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并将永靖县命名为‘中国傩舞之乡’,县上还将‘中国傩舞之乡’的牌坊门修在了胜利村,我们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傩舞村。”潘树录自豪地说道,每次经过这个牌坊门的时候,他总是心潮激荡。
永靖的傩舞火起来以后,胜利村的傩舞队每年春节都要和各乡镇的秧歌队一起进县城表演,既有踩街表演,也有折子戏表演,给全县人民送去欢乐和福祉。
濒临失传的瑰宝迎来新生
一直以来,潘树录都十分关心胜利村傩舞的发展和傩舞队新生力量的培养。闲暇时间,他常常给年轻人手把手地教授傩舞表演技巧,积极参与傩舞队管理并出谋划策。虽然手底下有20多名徒弟,但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和傩舞队人员老化,村里已经两三年没有组织表演了。潘树录很为傩舞的传承发展担忧。
近年来,潘树录的这种担忧减轻了许多。胜利村处在永靖县黄河三峡景区内的著名景点炳灵石林景区内,被石林环抱,可谓是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永靖县为了进一步开发炳灵石林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便在胜利村修建了观景长廊,开辟了生态停车场,还修建了傩舞广场和傩舞展览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同时,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将杨塔、三塬、王台、红泉等乡镇的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原生态保护点,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发现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编排了精彩的傩舞戏《三皇鼓舞》,使濒于失传的文化瑰宝又迎来新生。
如今,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潘树录很欣慰,尤其看着傩舞广场中间那块巨石上雕刻的红色“傩”字,他似乎听到“会首”口中不停地高声吆喝着,手握的火焰旗在欢快地舞动着,那铿锵有力的鼓声在炳灵石林久久地回荡……
来源:民族日报
原标题:《永靖傩舞:舞蹈史上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