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31日,黄河文旅大调研第二小组的调研地点是甘肃省永靖县。这里是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有名扬天下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也因此被誉为水电之乡。但也许鲜有人知道,刘家峡水库深处,还有一座隐藏在石林之中的千年石窟。今天就跟随调研组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有黄河流经,有石林丹霞,这座石窟早于莫高窟年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正式建立于东晋十六国的西秦建弘元年(年),历经北魏、北周、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扩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炳灵寺石窟初名唐述窟、灵岩寺,今“炳灵”二字来源于藏语,意为“十万弥勒佛洲”。
炳灵寺石窟|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石窟所在的小积石山为白垩纪沉积红砂岩,裸露在外的岩体在风蚀、水蚀作用下,形成了层峦叠嶂、壮观秀美的炳灵石林丹霞地貌。大寺沟是小积石山主河道之一,沟两侧危峰对峙,黄河从中流过,构成“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
炳灵石林|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这种清静幽僻、相对独立的空间,恰好与佛教早期“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的选址特征相符,也因此形成了丝路文明与黄河文化相交汇的人文自然奇观。
非蓄水期,黄河河道呈现无水状态|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炳灵寺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等部分组成,以下寺最为壮观。现今存有窟龛个,共计石雕造像身,泥塑82身,汉、藏两种风格的壁画0平方米,佛塔56座。各类佛龛、石雕、石胎泥塑等造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风格各异,形神兼备,壁画技法继承了唐宋传统,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被称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
第62窟|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其中,第窟是最具价值的炳灵寺石窟,它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的上方,距地面50多米。该窟北壁保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墨书题记,这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造窟题记,为早期石窟断代提供了标尺。
年5月,甘肃省文物普查工作队攀登第窟|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魏:
第龛内佛像双目微睁,眼角细长,鼻、嘴小巧,嘴角微微上翘,褒衣飘逸,雕刻细腻,展现出北魏晚期佛教与玄学结合后中原南朝文化的审美情趣。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北周
第6窟西壁的佛像肉髻低平,面略圆,袈裟厚重,衣纹密集,造像开始从北魏瘦削型向丰满发展,体现了北周艺术变革的时代特征。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唐代
唐代是炳灵寺石窟发展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是体态丰盈,装饰华丽,这与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强盛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彼时丝绸之路的交流更加繁荣,唐蕃古道也得以开通并繁荣发展,中国佛教又接受了印度笈多艺术、西域佛教艺术,在长安形成新的时代风格,迅速影响到全国石窟。
第龛造像位于悬崖之上,高27米,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雄浑庄严。为炳灵寺体量最大的标志性造像,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遗存。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11窟内的飞天形象,身姿舒展,飘带飞扬,尽显中原画圣“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元明
第70窟的一尊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上下共五层。八臂十一面观音是密教观音之一,展现了汉藏交接地带丰富多彩的艺术类型,以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共存的信仰形式。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值得一提的是,年建设刘家峡水库时,为了保护窟内壁画和塑像,在水库蓄水前,甘肃省文化局组织专家对窟内文物进行搬迁保护和测绘发掘,位于石窟群最底层的第16窟涅槃佛得以幸存。遗憾的是,仍有部分洞窟被水淹没。
图片来源于言之有范▲
年6月,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窟艺术之乡”为什么是甘肃?
甘肃省现存石窟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点)有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3处,占据中国四大石窟中的两席。按照地理区位,甘肃的石窟寺分布可以划分为四个集中片区:河西石窟群、陇中石窟群、陇南石窟群以及陇东石窟群,分别以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和北石窟寺为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武威天梯山、安西榆林窟、张掖马蹄寺、武山拉捎寺等等。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为甘肃赢得了“中国石窟艺术之乡”的美称。
天水麦积山石窟|图片来源于天水麦积山石窟▲
石窟艺术,本质上是一种佛教艺术。佛教从西汉末年开始由印度传入我国后,经历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佛教艺术也迅速发展。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寺也在全国许多地区相继兴建起来,承担着修行、讲经、礼拜等功用,是集洞窟建筑、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为一体的宗教建筑。
庆阳北石窟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甘肃石窟寺的分布特点反映了古代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传播路线及影响。一方面,从地理区位上讲,甘肃自汉武帝建置河西四郡后,成为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地带,也是当时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前哨。得天独厚的交通位置为甘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从自然条件上讲,甘肃省大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佛教石窟,使之少遭受风雨侵蚀,从而保存至今。
图片
来源于网络责编
祁吟墨美编
李承鸿声明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