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伏脉六百年十八代传人匠心坚守问鼎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方鼎

璇模

合模

浇铸

打磨

彩绘

铜狮

铜象

镇远桥将军柱

在永靖县太极镇古城村盛达古典工艺铸造厂,有一位默默坚守传承王氏生铁铸造技艺半个世纪的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铁冶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业财。

今年69岁的王业财,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学习铸造技艺,是王氏铸造第十八代传承人。五十多年的铸造生涯,磨砺出他执着、严谨的性格,由其铸造的器具更是远近闻名、颇有口碑。

薪火传承

明洪武五年(公元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追击盘踞在兰州黄河北岸白塔山附近的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第一次在兰州城西七里河河面上修造浮桥,名“镇远桥”,号称“天下第一桥”。据明人徐兰《浮桥记》描述,镇远浮桥是用两根铁缆将24只木船串联成桥基,南北两岸各竖铁柱两根作为缆桩,人称“将军柱”。

如今,原有的四根将军柱只剩一根矗立在桥南作为永久纪念。这根仅存的将军柱高5.8米,重达10吨,底部直径0.61米,其上还铸有铭文:“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余年来,这根将军柱矗立在黄河边,经雨雪沐风霜,注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将军柱的铸造者为王宣、王训。据永靖县古城王氏家谱记载,王宣、王训原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白土坡王家大村人。元末明初,由于军备需要,王氏始祖王宣、王训等奉陕甘总督抚差调,从山西调兰州修建黄河浮桥镇远桥,负责将军柱的铸造。明洪武九年(公元年),将军柱铸造完工,王氏二兄弟在兰州暂居十余年后,迁居皋兰县西半个川,即今永靖县太极镇古城村,以冶铸铁器闻名,历传二十余代,六百余年。王业财是王氏铸造第十八代传承人。

匠心筑梦

“从10岁开始学打铁、学铸造,大半辈子了。”这是王业财经常提起的一句话。

20世纪60年代,王业财跟随父亲王大华,到原兰州红旗机械厂铸造车间讨生活。生在“炉院世家”、从小看惯了“炉院家”的炉火、听惯了打铁声的王业财,第一次见到现代化机械和庞大的铸件时震撼不已。从那时起,他就在心底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先祖一样铸造几件足以流传的大作品,把祖传技艺发扬光大。

数十载的时间里,王业财铸造了上万件形制不一、大小不同的各类器具。而让他最引以为豪的是,年奥运会开幕之际,他设计铸造了现如今存放在白银市平川区公园的奥运盛鼎。该鼎高2.08米、直径2.08米,这虽不是他铸造的规模最大的作品,但能通过自己的铸造技艺,用“鼎”的形式来展现国家的强盛,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据王业财介绍,王氏家族的生计以冶铸为主,铸造的产品种类繁多。第一类是炊具与生活用具,传说王氏十三代孙王建耀为甘肃拉卜楞寺铸造的大锅能同时招待上千人饮茶;第二类是农具,包括犁、铧,以及水车、水磨、大车的滚轴等;第三类是法器,包括钟、罄、铁狮、铁牛、香炉、千佛塔、铙钹、宝鼎等;第四类是人物造像。

炉火纯青

王氏铸造技艺,完全采用传统翻砂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筛砂、罗砂、拌砂、筑模(内模)、璇模、筑外模、烘干、卸外模、外模刻字(刷铅粉)、减模(内模)、内模刷铅粉、合模、化铁、浇铸、打磨、彩绘等流程。在选料阶段,做模的砂料筛选硬度和纯净度合适、透气性好、颗粒均匀的砂料,一切凭手感判断合适与否。内模多挑选得天独厚的当地黄河砂,外模砂选用砂井驿的粗砂,经筛、选、和、晾、晒等多道工序备好。冶炼铁水的材料,也经过了仔细挑选,把收来的废旧铁料敲出断面,凭借经验判断料铁的成份,大致以灰口、白口区分。正式熔化浇铸时,根据不同器具的铸造要求,添加辅料。为保证溶液的足够温度,选用产自内蒙的焦炭,用三节炉和经过特殊耐火材料处理的盛液锅。铁水熔好后,铸造者凭眼功判断铁水温度,选择合适的浇铸时机。大致上,溶液温度控制在—℃以内,铁液颜色大致呈现白黄、黄、红、深红几个层次阶段。同时,采用一模一铸,每件器具独一无二。就这样,一件铸品经备料、做模、浇筑后,再加打磨、抛光、上漆、彩画、挂件,最终完成。

六百多年以来,王氏后辈薪火相传,扛起“王氏铸造”的金字招牌,将生铁铸造技艺一步步做实做大,其铸造的各类产品不仅销往青海、宁夏、四川、浙江、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甚至远销海外。年,永靖县古城王氏铁器铸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11月,永靖县古城王氏生铁冶铸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中国临夏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