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晨报科普专版聚焦学校认知馆

北京治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172005.html

说起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标本陈列室,相信没有多少同学知道,但这个又名“恐龙馆”的地方,实在是不可小觑且应该被更多的青少年朋友所知晓,因为:这里有在甘肃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侏罗纪恐龙化石标本;有世界上已知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有看似植物却属于动物的海百合化石标本;国内仅有两件的尖齿粒骨鱼化石,一件就在这里……

今天,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博士杨精涛老师为同学们刷新一下对化石标本的认知。

“盛氏彤笙龙”

恐龙馆里个头最大,长脖子、长尾巴的一只恐龙,研究人员给它起名为“盛氏彤笙龙”(待发表),这是为了纪念甘肃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盛彤笙先生而命名的。该化石发现于白银地区的中侏罗世地层当中,是在甘肃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侏罗纪恐龙,也是在白银地区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标本。

亚洲地区首次发现的多刺甲龙类

小脑袋、小牙齿、肩膀上带刺、身体上布满甲片的恐龙,被称之为金城洮河龙,属于多刺甲龙类。该化石与兰州龙一样,发现于现在的临洮地区,是亚洲地区发现的首个多刺甲龙类恐龙,至此,兰州盆地先后发现了非鸭嘴龙形类禽龙类——巨齿兰州龙,巨龙形类——刘家峡黄河巨龙、炳灵大夏巨龙和大唐永靖龙,金城洮河龙的发现再次表明兰州盆地的河口群蕴含着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恐龙化石组合。

看似百合花的动物

远看外形像百合花或者枯萎的荷花的“植物”化石,它其实是一种棘皮动物,与现在的海星、海胆亲缘关系较近。它们是奥陶纪至新近纪非常丰富和重要的海生动物,目前数量依然丰富,但在浅水区已经不如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那么常见了。常见的海百合类硬体一般分为根、茎、冠三部分,借助长长的柄固着在海底的石头或浮木上,柄的上端连接着动物身体的主要部分——呈球形或杯形的萼,萼的顶端伸出腕,腕的数量一般为5或5的倍数,腕又常常继续分叉,在远端形成纤细的羽枝,用来捕获漂浮在水中的食物,比如微生物。因海百合经常集群出现,且腕随着水流摆动,酷似随风摇曳的百合花,故此得名海百合。

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

生活于早白垩世的兰州盆地(产地在定西市临洮县)巨齿兰州龙,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它的牙齿非常巨大,单个牙齿最大可达7.5厘米宽、14厘米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体态笨重是巨齿兰州龙又一重要特征。根据其粗壮的下颌和肋骨,估计其生活时的体长约为10米,头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一,臀高约为4米,体重大于公斤,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

泥盆纪的海洋顶级“掠食者”

尖齿粒骨鱼生活于距今3.8亿年前(中泥盆世)的英格兰,属于盾皮鱼纲,节颈鱼目,它们的头与躯干前部均覆以厚重骨甲。头甲与胸甲以特殊的关节相连,关节髁位于胸甲,关节窝位于头甲两者可以活动,故名节颈。

尖齿粒骨鱼作为盾皮鱼类,首先出现了颌的结构(即下巴),这对于生物演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它们具有更强的捕食、反抗、竞争与交流能力,从而在泥盆纪时期成为海洋的顶级掠食者,可能以现在的鲨鱼的祖先为食。不像现在的鱼类,它们的脊椎骨为软骨,很难保存为化石,发现的化石多数只有头部化石。

甘农大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年,甘肃农业大学为了拓宽学科领域,新开设了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方向,成立了校级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门研究古脊椎动物(近期主要是恐龙)。研究所陈列室(又名恐龙馆)陈列展出余件化石标本以及6具恐龙骨架模型。

除本版介绍的这些之外,陈列室中的化石标本还包括发现于甘肃省内的斜方薄皮木、腕足类、珊瑚类、兽孔类、昆虫、叶枝介、龟类,甘肃鸟,大唇犀、和政羊以及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以及一些从国内外征集的精美化石,比如彩色条带状叠层石、立体的三叶虫实体化石、恐龙蛋、似哺乳爬行类(二齿兽、水龙兽)、与海生爬行类关系较近的原龙类和贵州龙、极具收藏价值的菊石等。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细内容END编辑

刘丽责编

张馨正审核

王百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