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甘肃省改革开放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

—我省改革开放40年绿色农产品发展纪实

从单一种植小麦、洋芋到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农业“群英荟萃”,从有限的主粮产品供给到市场上品种繁多的粮肉蛋奶果蔬,陇原老百姓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农业发展从注重保障总量供给转变为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和效益提高,大力倡导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切实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甘肃绿色农产品除满足本省广大消费者外,还大量外销,定西马铃薯、兰州高原夏菜、静宁苹果、甘南牦牛肉走向国内大市场,兰州百合、平凉红牛、武都橄榄油、瓜州枸杞蜚声海内外,绿色农产品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引领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绿色农产品兴起

改革开放前,陇原老百姓在温饱线上挣扎,“一家五口人,穷得只有两个碗。爹妈就在土炕上挖三个坑坑,野菜糊糊舀到坑里,三个娃娃趴着炕沿吸溜溜地喝。”这是新华社《“三西”扶贫记》对我省定西贫困山区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记录。

“以前家里只有勉强填饱肚子的洋芋、馍馍,还很稀缺。”安定区石峡湾乡长川村村民汪小红说,“现在除了米、面、肉、蛋,还有各类蔬菜、水果。”汪小红一家人不仅丰富了主食结构,还盖了新房、有了积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健康,绿色、有机食品是首选。”汪小红上大学的女儿汪莉莉说。

改革开放以来,陇原老百姓在吃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省粮食产量连年捷报频传,年产量持续稳定在多万吨,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粮食市场品种齐全,特一粉、饺子粉、拉面粉、杂粮琳琅满目;蔬菜、瓜果、乳制品、牛羊鱼鸡肉类产品全面活跃起来,城乡居民不仅吃得饱,而且追求“舌尖安全”和优质、美味。

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梯队上,绿色农产品不同于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准入的底线门槛,也区别于有机食品小众化路线,让大部分消费者买得起。聚焦“绿色”,突出“优质”,我省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起步绿色食品事业,年9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历届省委、省政府将绿色食品事业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和培育品牌的重点进行部署。同时,市场消费的风向标,使我省绿色农产品较大幅度增长,成为特色农产品的“主力军”。

截至年11月,我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家、产品个,绿色食品监测面积万亩,产值亿元;有效使用有机农产品标志企业48家、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家个产品。

依托地理优势禀赋,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我省利用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冷凉、病虫害少、远离工业区、污染少等地域优势,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品牌强农,黄土沟壑盛产富含18种氨基酸的马铃薯,戈壁沙滩上产出绿色蔬菜瓜果,高原厚土上培育出营养丰富的苹果,锻造了一大批陇原特色的绿色食品品牌。

日前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甘肃的绿色食品独树一帜,挟裹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新风和陇原人的憨厚纯朴,深受全国消费者青睐。籽粒饱满、尚未脱皮的糙米、糜子、扁豆等庆阳小杂粮,色泽鲜艳、散发清香的静宁苹果,让外地客商爱不释手,这摸摸、那嗅嗅。一位年长的采购商说:“我们要的就是这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定西“洋芋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从“救命薯”到“温饱薯”,再到“脱贫薯”“致富薯”的巨大转变,正向“小康薯”“营养薯”加速转型。当地“农”字号企业不仅生产出淀粉、粉丝、粉条、土豆泥等产品,而且新开发出薯条、薯片、多拉圈面包、馒头、烧馍等开袋即食产品。“安定区6家企业的11个马铃薯鲜薯及淀粉、粉丝、粉皮等,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面积25.22万亩,产量19.05万吨。安定区马铃薯年均种植万亩、总产量万吨,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元,占总收入1/4以上。”安定区副区长郭挺介绍。

“庆阳苹果真好!”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共识。庆阳市北国春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富红告诉记者:“我们栽种的3亩苹果,有多亩获绿色认证、0亩获有机认证,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施化肥,用农家肥、油渣等有机肥;不施农药,用沼液、杀虫灯、糖醋液防治病虫害。苹果面向高端市场,价格不菲。”

河西走廊戈壁滩上食用菌、人参果、西瓜等,俏销国内外市场。“‘沙地西瓜格外甜’,是原生态绿色产品。”酒泉市蔬菜中心张国森研究员介绍,“冬春季,我们在日光温室里利用有机质生产绿色果蔬,有机质是废弃的炉渣、蘑菇渣、玉米秸秆以及牛粪、鸡粪,代替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不同于普通土壤里连茬种植易产生各种病菌。我们严格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生产绿色产品。”河西戈壁农业兴起,打造出“沁馨”冬韭王韭菜、“祁连清泉”人参果、“花海蜜”食用瓜等绿色农产品品牌,出口中亚及中东欧国家。

绿色农产品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据悉,全省80%以上的苹果、50%以上的马铃薯、35%以上的蔬菜、70%以上的中药材销往省外市场。

开发绿色农旅产业,推动山区群众脱贫

异军突起的陇原绿色农产品畅销全国,由于其质优而价好,各地注重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领域进行尝试,打造绿色农业食品,开发绿色农旅产业,为我省山区贫困群众增收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几年,县上引导我们发展‘百合’农家乐,每年夏秋,游客观赏村里百合花,品农家百合宴,购买百合产品,我们依靠种百合鼓起了钱袋子。”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村民赵新颜说。永靖县在关山、徐顶、陈井3个乡镇发展百合产业,留床面积达4.1万亩,建成了6个千亩级绿色无公害百合种植基地,结合“黄河三峡”旅游业,开辟了从徐顶乡三联到关山乡石台子的“百里百合长廊”,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农户通过种植百合年均纯收入达3.5万元以上。

云雾袅袅间,油橄榄林海层叠;鸡犬相闻处,阡陌纵横向远。陇南是我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之一,当地依托建设美丽乡村,让游客观赏橄榄林,食“液体黄金”。全市油橄榄60多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贫困人口3.44万人,近3年油橄榄产业带动多户贫困人口、1.5万多人实现脱贫,油橄榄适生区贫困发生率由10.4%下降到5.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元。

在华池县南梁红色旅游圣地,游客瞻仰了革命纪念馆之后,还可在红色“窑洞”品尝南瓜小米粥、燕麦柔柔、荞面饸饹等绿色食品,在购物中心购买荞麦、燕麦、高粱、黄豆、小米等小杂粮。华池县利用干旱无污染的山区,引导农民种植纯天然的小杂粮20余万亩,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之路。(记者王朝霞)

来源:甘肃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