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七十载育才兴国志愈坚写在兰州

薪火相传七十载育才兴国志愈坚

——写在兰州文理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

在美丽的黄河之滨,矗立着一所为甘肃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高等学校——兰州文理学院。

从最初为培养工农人才所设的兰州工农速成中学,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全省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的甘肃教育学院,再到新世纪为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的兰州文理学院,七十年的办学历程,艰难曲折而又充满探索精神。回望过去,兰州文理学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在不断顺应国家和全省发展需要中砥砺前行。

“从当地实际出发办出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著名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长、学校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辛安亭先生提出的办学理念数十年来从未改变,成为一代代兰州文理学院人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

因时而生顺时而兴

兰州文理学院前身是年创立的甘肃教育学院和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

甘肃教育学院肇始于兰州工农速成中学,学校顺应当时为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工农人才的需要所建。年,设立为甘肃师范专科学校,年改建为甘肃教育学院。当时,甘肃教育学院承担着培训全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任务,兼顾全省中小学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任务。省教育厅先后在学校设立甘肃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甘肃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甘肃省初中教师卫电培训办公室、甘肃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为甘肃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鉴于我省高等教育基础薄弱,高等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省成立了甘肃联合大学,旨在培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戏剧创作、草原生态、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等专业的开设填补了省内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

年,甘肃教育学院与原甘肃联合大学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确立了瞄准现代服务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开始了转型发展之路。年,享有“陇上艺术家摇篮”美誉的甘肃省艺术学校交与学校管理。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将该校办成重在培养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等文化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兰州文理学院。在升本之初,该校就确立了“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应用、提高质量”的转型建设方针,大力推进应用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升本以来,兰州文理学院抓住了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把学校办成具有区域影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升本后的7年,兰州文理学院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70年,对于人来说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还正年轻。

在辛安亭提出的办学理念的凝聚下,段子美、南国农、邹念鲁、匡扶、吴文翰、沈庆华、张阶平、洪毅然、段一士、余秋雨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教授曾在校执教。一代代文理人历经艰难、砥砺前行,从未放弃过“育才兴国”的历史使命,从未放弃过追求卓越的发展目标。

目前,兰州文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多名教职工、1万余名在校生的普通高等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

前进的脚步从未停下。如今,这所学校正在朝着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办学方向快步前行,逐渐成为甘肃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差异发展聚焦应用人才

年,兰州文理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时,我省正处在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等方面的人才。

“将学校办成重在培养文化、旅游、传媒、艺术等文化人才的综合性大学”“要紧紧围绕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这一目标,实行以文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着力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省委、省政府对兰州文理学院寄予的厚望。

很快,兰州文理学院就理清了发展思路,紧盯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发展需要,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

也就是说,这样一所本科院校,因甘肃需要而生,应甘肃需要而发展。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兰州文理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专业设置不同于其他院校,差异化发展,是兰州文理学院发展的根本遵循。

以旅游类、传媒类、艺术类专业为主,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专业集群。

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很明确,必须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也就是说,毕业生既要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要强。

从升本之初,兰州文理学院就在明确学生就业领域、职业特征、职业定位的基础上,将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增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和适应性。

该校在专业设置上,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错位发展,整体考虑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对接,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群。

按照“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注重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积极探索“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等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教育模式。初步构建了校级跨专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三级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校外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级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该校的国家级“雁苑微林”众创空间,是很多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孵化器”。在这里,他们自己开公司、自己搞项目,身后,是学校强大的教师团队和专业资源的支持。课堂上学习、众创空间中实践,这样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知识消化快,毕业后不仅很多单位抢着要,而且很多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兰州文理学院看重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以合作举办专业、共建基地、合作就业为载体,密切与服务领域的联系,建立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前置条件。

同时,围绕与产业链对应的专业集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多地政府、一批高水平大学及包括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天庆集团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甘肃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传播学院,与读者集团共建甘肃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这些都是学校为学生能力提升积累的“资本”,校企共同育人,培养的学生正是市场需要的人才。

为了保障特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该校坚持资源配置优先教学,资金投入优先教学,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证教学发展需要。连续多年集中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生均教学日常运行费用逐年增加。对接市场要求和行业发展的一批实验实训中心相继投入使用,符合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悉企业工作的环节,掌握基本技能,加快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提高了就业的适应力。

截至目前,学校35个本科专业中,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专业25个,占专业总数的71%,本科专业中88%以上的为应用型专业。该校还根据就业需求实时调整优化各专业招生计划,“文旅传艺”四类专业招生人数占学校年招生人数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兰州文理学院以“文旅传艺”为特色,文、艺、管、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

人才强校服务地方建设

对于一所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来说,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兰州文理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结合,不断优化队伍职称学历结构,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实施“雁苑名师”“雁苑之星”培育计划,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升本以来,该校大力引进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6.8%,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8%。近年来,该校先后有1名教师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4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师获“感动甘肃陇人骄子”,4名教师当选省文联所属新一届4个协会副主席,多名教师入选省级教学名师、省“园丁奖”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四个一批”专家等。

学校瞄准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以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十三五”期间,学校设置驻校专家岗位,聘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著名作家、戏曲“梅花奖”得主等12位行业领军人才为驻校专家。设置特聘教授岗位,聘请70余位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大方向”的行企专家学者为学校特聘教授,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特别是“四大方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时,兰州文理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学校转型发展要求,对照教育部合格本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在聚拢人才的同时,兰州文理学院以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团队建设。以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中塔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为带动,敦煌文化研究中心、敦煌拳艺文化研究所、西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编译与创新研究所、西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所等17个校级研究机构为依托,一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教育部“北创助教”基金课题以及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引导项目等获批,科研支撑队伍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该校还联合省内主要文化旅游企业、智库和科研院校等成立甘肃省科教文旅创新联盟,推动教育科技赋能文化旅游产业成立文创乡创学院。整合全校多个学院的师资和研究力量,积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省级乡村文化旅游研究和实践创新平台。围绕乡村文旅教育培训、文旅政策研究和项目策划、文旅大数据和营销策展、乡创文创商品设计研发和乡村创演五大领域开展工作,打造全省乡创文创特色示范基地。

在人才与平台的共同作用下,该校牵头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估标准,完成个旅游示范村、8个县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估,辅导创建3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对永靖县刘家峡国际滑翔营地、榆中县浪街村及沁园春梦幻田园、临洮县后地湾村、临夏县折桥村、白银市花村顾家善等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进行了综合辅导咨询。完成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乡村旅游28个班次的扶贫培训,牵头编纂《甘肃省志·旅游志(-)》。与省社科联联合发布了《年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蓝皮书》,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发布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为全省文旅和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外脑”作用。

此外,该校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组建了甘肃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甘肃创意乡村研究中心两个政产学研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研究中心辅导的漳县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被评为中国地质学科普研学基地和首批中国十大地质文化村示范村。该中心教师指导策划的九居谷村“九居福面宴”作为全国庆脱贫、庆丰收的“盛宴”、甘肃新年味的代表在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生活圈》除夕特别节目“美好中国·年味地图”中播出。学校还承接全省名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非遗扶贫培训,承担“互联网+”师范院校岷县、靖远县支教服务项目开展线上线下支教,覆盖两县21个乡镇39所小学的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服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人才与平台共同助推着兰州文理学院的发展,让该校在甘肃文旅行业中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为甘肃文旅事业发展提供着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撑。

根植陇原凝练办学特色

年11月,一场敦煌舞教学体系创立40年汇报演出轰动金城。从年甘肃省艺术学校教师高金荣先生创建敦煌舞教学体系,到省艺校并入兰州文理学院,敦煌舞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敦煌舞教学及敦煌文化艺术研究,是兰州文理学院凝练的办学特色之一。

为了让敦煌舞教学体系发扬光大,该校坚持全方位弘扬敦煌文化。学校成立了敦煌文化研究中心,搭建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平台,聘请敦煌学专家郑炳林教授任中心主任。以敦煌舞人才培养为基础,拓展敦煌艺术研究,学校敦煌舞人才培养获国家艺术资金支持。建成了涵盖敦煌遗书、敦煌研究文献等内容的敦煌文献资源中心。编纂敦煌拳教材,开设敦煌拳课程。由著名作家冯骥才授权学校拍摄的纪录片《敦煌记忆》已进入实际运行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是兰州文理学院的另一张“名片”。

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发挥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基地的优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智库专家承担甘肃省文旅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活动第三方评估,制定了评估标准,连续两年完成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评估。联合甘肃省广播电台推出周播专栏《专家说非遗》,致力于非遗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师生团队拍摄的纪录片《丝路花雨40年》获第25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好作品奖,纪录片《砖缘》在央视播出。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以此赋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全新动力。

该校将陇剧、河州花儿、兰州鼓子、裕固族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演、创作型科研将文化传承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创新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跨界融合,将时代新技术和传统文艺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陇剧、兰州鼓子、临夏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后继有人。

在学校师生的精心打磨下,原创陇剧《马踏飞燕》在我省各市(州)和高校巡演,反映甘肃独有少数民族裕固族的原创合唱音诗《萨娜玛珂》在省文旅厅“春绿陇原”活动中公开展演。全新的舞台上,古老的旋律和舞蹈再次上演,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从传承人的手中走向大众,从民间走向更高的舞台。

陇山陇水,更是兰州文理学院根植的厚土。传承红色基因,推广甘肃地方优秀文化,兰州文理学院不遗余力。

该校牢记育人使命,坚持以弘扬“南梁精神”为着力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南梁精神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开设“南梁根据地革命史”专业选修课,联合南梁革命纪念馆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讲,设计制作“红色南梁”VR全景党史教育平台,联合其他高校编写《南梁精神大学生读本》,承担省委教育工委面向全省高校南梁精神宣讲工作,推进南梁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矢志不移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

该校承担了“甘肃地方音乐文献库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裕固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等科研项目,建设“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目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特色科研平台,出版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多彩甘肃》《历代咏甘肃诗词精选》等20多部专著,公开发行《赞美甘肃》《影像甘肃》等影像作品,出版大型系列丛书《人文甘肃》《民俗甘肃》。

该校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重点打造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播3大专业集群,直接赋能甘肃文旅产业发展新业态。

内涵发展未来可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归根结底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教40条”为兰州文理学院提供了加强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同时也为学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新目标。

当前,兰州文理学院正在制定重点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建设工作。同时,该校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紧盯区域文创、旅游、传媒产业发展,以新文科、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导向,改造旧专业,建设新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文创、旅游、传媒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兰州文理学院将发挥与教育部规建中心的合作平台作用,以服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制定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专业集群建设方案,提升三大专业集群建设水平。以“双一流”建设为杠杆,撬动课程建设力度,全力推进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社会实践、虚拟仿真五类一流课程建设。同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完善课程实验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验实训大纲,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占比,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水平。此外,该校将持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入校到毕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体系,引导大学生更加科学地规划未来发展目标。

学校未来发展,人才依然是关键。该校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拓展办学合作领域,推动国际交流走向深入。

目前,兰州文理学院正在总结“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亮点,查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积极谋划“十四五”发展。同时,兰州文理学院在榆中生态创新城亩的新校区正在规划中,1.5万平方米的体育馆正在建设,3万平方米的丝绸之路(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正在国家发改委进行立项评审,新学生公寓正在规划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兰州文理学院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砥砺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上,兰州文理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坚持应用为主、产教融合,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坚持需求导向、走内涵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不忘初心使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高素质应用型文化、旅游、传媒、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培训基地,甘肃地方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研究创新和传承传播平台,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智库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努力谱写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奋进之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