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良渚文化为何有众多玉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距今~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3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的发掘,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墓地被发现,以及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被发现,表明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前文明程度最高和最具规模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堪称东方文明圣地。良渚文化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就属它的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并且一开始就显现出不凡的艺术魅力。良渚文化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众的玉文化?先民们为何要雕琢那么多玉器,他们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许多谜等待解答。

有人说是因为装饰,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玉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玉,一般晶莹别透,即使有少量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其石料很稀有,因此也非常珍贵。玉石还不能称为“玉”,要经过匠师的精心雕琢,成为具有各种内涵的玉器,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质,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和玉相联系。可以证实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的礼仪。贵族、士大夫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必,玉只可配君子。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配玉首先指玉的5个特性,即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然后是比附人的五个美德:仁、义、礼、智、信。装饰生活、美化自己是人的天性,远在多年前,生产水平极端低下的山顶洞人,在闲时也不忘磨制骨器、石头制作项链等装饰品。年前鱼米之乡河姆渡的先民也是如此,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这就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而最为著名的便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的有玉琼、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这些玉器都造型精致,刻有各式图案,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特别是成串的玉项饰。所以说良渚文化出现如此多优美的玉器,是出于装饰生活的原因不无道理。

另一种说法是,良渚玉器大量产生,不仅仅是装饰,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内涵。把玉作为装饰品反而是更后的事情了。此说的证据是从良渚玉器本身情况来说的。良渚玉器以体大著称,显得深沉严谨,不是很适合随身佩戴的装饰,是否用于装饰住所还没能考证,但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否会产生这样的需求还是值得商榷。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如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

这些物品充满神秘气息,现在看来其形状和图案也是令人惊异,隐隐透出一股凉气。这些玉琮的用途应该是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说明玉琮与对鬼神的崇拜相关。因此他们认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内涵是对鬼神的敬畏,是用于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为权力的象征。这一点从后来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证,不仅仅作为装饰,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上,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作为具有神圣地位的、能显示权力的神器。长江中下游一直就有神秘的巫术文化传统,楚国文化强烈的巫术气息,可能就是从此地久远的文明良渚文化继承的。有人认为,良渚文化就是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的文化,据考证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有初步的政权,可以称为良渚古国后被中原炎黄部落为首的青铜文化所打败,共同汇入中华文明之中。从历史上看,良渚文化时代的玉文化不仅没有随良渚文化的衰亡而消失反而被后来的夏、商、周三代王朝全面继承下来,成为古代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内容。

夏、商、周三代从良渚文化继承的玉文化,包括一些具体的礼器,如象征王权的军事统帅权的玉钺,祭祀天地的玉琮、玉璧、玉圭、玉璜等:甚至连玉琮上那个表征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系统的神人兽面纹,都被夏、商、周王朝全面继承下来,成为三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辉煌的,其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为装饰,还是因为祭祀尚不能明确,不过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着先民神秘的思维。塞外彩色陶罐来自何方在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水库旁的一座古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彩色单耳小陶罐,罐高14.8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5.5厘米。这是一件敞口短颈、鼓腹圆底的陶罐,在颈腹间还有一宽带状的单耳。陶罐为手制,外涂一层土红色的陶衣,陶衣上通体涂绘暗红色的花纹。陶罐颈部是上下两排三角形花纹,腹部为上下两个三角形花纹演变而成的勾连的涡卷纹,耳柄上绘有斜纹方格网状纹,口沿内壁还绘有一圈带纹。

整个陶罐制作精巧,色泽艳丽,纹饰醒目,是一件美丽的原始艺术品。令人惊异的是在哈密哈拉墩地区和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地区的古墓中,均发现了同样的陶罐。这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创造?陶器上彩绘的三角纹、涡卷纹表现了什么?这些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提起彩陶,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仰留文化。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当时征求农商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同意,并且与河南池县政府联系,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安特生一行于年10月第三次奔赴仰,进行正式的挖掘工作。此次发掘从10月27日开始到12月1日结束,历时35天。这是安特生在中国进行的最大和最详细的发掘工作,其影响直至今日。安特生把这些远古人类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彩陶,因此人们也把仰韶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运用现代科学的“文化”概念取代了传统史学的神话传说。距今多年的半坡彩陶上就绘有鱼纹蛙纹等动物花纹,更有宽带纹、三角纹等几何形花纹。

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何以制造和绘饰与那个时代极不相称的彩陶文化,至今仍是个谜。面对琳琅满目的彩陶文化,我们为其灿烂的风采所倾倒,也因此迷茫不解而困扰。彩陶文化的研究者总结出彩陶的种类繁多,比如倒三角纹、大倒三角形的网状纹,还有倒三角纹演变而成的涡纹、竖条纹、平行短纹、树枝纹、弧线纹、棋盘格纹等。另外,研究者也发现很多地方的出土陶器上的花纹样式及其构造方法上都比较类似,那么,世界上是不是存在着一条彩陶文化带?是不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支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先进农业集团由西向东进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然后这条线也就在中国境内绵延开来,形成了从新疆到中原的彩色陶器文化?英国考古学家赫伯森先生推论:“彩陶文化的传播路线应该是由西向东的,源头是中东的两河流域,因此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新疆地区一定会留下传播痕迹,很有希望发现相同的彩陶。”事实上新疆塞外彩色陶器的发掘呼应了这一推论。民俗学专家告诉我们,在古代,人们对墓穴的朝向的选择,往往是一个民族认为自己民族的来源之所的方向,表示对于远古时期故土的怀念。

而通过观察总结可以我们知道,半坡遗址中所有的墓穴都朝向西方同属于仰韶文化的北首岭、姜寨、横阵、元君庙、史家等史前遗址的墓穴朝向也与半坡相同。在位于河南西南部的淅川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墓穴的朝向为西稍微偏北,而郑州和洛阳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墓穴,朝向基本上是西稍微偏南。而与仰韶文化关系紧密的齐家文化范围内的甘肃永靖县史前人类遗址,其墓穴分为南北两片,南部墓穴9座,朝向全部西偏北,而北部墓穴29座,朝向一律正西,也是以西为主。而新疆察吾乎沟、罗布泊、焉不拉克、艾丁湖、苏巴什、巴里坤草原、伊犁河谷地区、阿拉沟等地发现的彩陶文化墓穴的朝向,也都是朝向西方。那么如果民俗学家所总结的可与彩陶文化现象相合并的话,彩陶的文化迁徙方向是不是就可以被认为是从西到东的?但是这些也只是猜测和推论而已,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什么结论。在新疆发现的彩陶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或者最先昭示,它必然带给我们广阔的空间去接近曾经的辉煌与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